本週閱讀:《木曜4超玩幕後創作秘辛》

Charlie Chan
11 min readMay 5, 2020

--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台灣綜藝節目別具意義。

在那個網絡剛剛興起的年代,我們都是透過台灣綜藝去了解華人的娛樂世界,這幾個月引起無數討論的兩個名字:羅志祥和吳宗憲,不論你對他們的評價如何,他們都是在台綜黃金年代的代表人物。對於八、九十後的香港人來說,台灣綜藝就是他們去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的一個窗口,曾幾何時,我們放學會看蔡康永、小S主持的《康熙來了》,然後在學校跟同學討論著台灣八卦。那是我們除了去旅行之外,唯一了解台灣的機會。

這個片頭會不會是大家的集體回憶?

台灣綜藝的沒落

網絡時代的開始,代表觀眾口味的急速變化,我們的世界不再只有台灣這麼大。而中國市場的出現,也令不少台灣藝人趨之若驚。在這個連康熙組合也要賺人民幣的年代,我們這一代、以致更年輕一代裏面的很多人,也不再對被中國統戰的電視媒介感興趣。

我如何開始留意《木曜4超玩》

跟很多人一樣,我第一次留意到《木曜4超玩》這個名字,是來自《一日市長幕僚》這條影片,它是台灣網絡電視台麥卡貝旗下的《一日系列》中的其中一集。麥卡貝的其中一個製作團隊名為「木曜4超玩」,原本是一個遊戲直播頻道,每週四就會進行網絡直播 (「木曜」因而得名)。後來木曜拍攝的題材越來越廣,最後更加拍攝以體驗各行各業辛酸為主題的《一日系列》。雖然木曜的直播以及《一日系列》是由傳統藝人邰智源、KID擔任主持,卻因為嶄新的拍攝和主持手法,而累積了一定的觀眾。而讓這個節目一炮而紅的,則是跟柯文哲的台北市政府團隊合作拍攝的這一集《一日市長幕僚》,播出後瞬即被不少網絡及傳統媒體廣泛報導,在 YouTube 創下了一週600萬人收看的紀錄。

《一日市長幕僚》節目截圖

當時柯文哲的形象尚未如此具爭議,還是大眾的寵兒,他的名氣、以及台北市政府的重要程度,都是讓這一集《一日系列》得到關注的主要原因。這一集播出後,更捧紅了柯市政府團隊的一位女職員 – 「學姊」黃瀞瑩 (《一日系列》對職業體驗過程中指導主持人的同事均稱為「學長」、「學姊」),後來台北市政府更反過來炒作「學姊」的形象,這又是後話。

跟著《一日市長幕僚》爆紅的「學姊」黃瀞瑩(左)

YouTube:台綜台前幕後的轉身之地

看完《一日市長幕僚》之後,我成了《一日系列》的忠實觀眾,不僅每週都會留意木曜4的更新,甚至連昔日的《一日系列》我都挑出來觀看。我個人覺得整個系列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 新舊融合

木曜最早期的兩位主持KID (左)、邰智源 (右)

木曜一開始的主持就是邰智源和KID,兩位都是在電視圈打滾多年的藝人,無論臨場反應、控制節奏都比素人 YouTuber 出色,也深諳炒熱節目氣氛之道;但另一方面,他們也得適應網絡時代的風格和節奏:《木曜4超玩》最原始的構想,就是看一個對電玩一竅不通的老人家玩遊戲,而邰智源就是那位老人家,頻道運作初期也是以此得到迴響。邰智源一反在電視框裏面的老大哥形象,展現出勇於接觸新事物、以及博聞強記的一面,大受年輕人歡迎。後來在拍攝《一日系列》的時候,也有別傳統綜藝預先計算好的拍攝手法,主持人親力親為感受每個職業的艱辛之處,觀眾看見一個半百的老人上山下海、汗流浹背,成為了《一日系列》獨有的賣點。

在《一日台電員工》中,邰智源爬上電線桿頂執行員工例行檢查
在《一日劍道練習生》中,邰智源穿上不合身的戲服,模仿大熱動畫《鬼滅之刃》的角色

除了主持人外,木曜團隊的幕後,其實也有來自傳統電視的工作人員。跟隨木曜一炮而紅的製作人陳百祥,在《一日系列》裏一直在鏡頭外和邰智源進行互動,偶爾以馬賽克蓋著容貌走進鏡頭,兩個人之間幽默的嬉鬧和互相吐槽,才是《一日系列》的最大看點。

一直在鏡頭外發言、在後製中以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的陳百祥作為化身的木曜製作人

陳百祥本名李俊傑,曾經擔任過老牌綜藝節目《全民最大黨》編劇,因此跟邰智源結緣,也是木曜會找來邰智源當主持的原因。李因為樣子酷似陳百祥,偏偏又是香港出生,因此被邰冠以「陳百祥」之名,後來他乾脆以此作外號,成為了《一日系列》的靈魂人物。至於陳百祥一手拉過來的副手、木曜另一位製作人阿良,則曾經在《綜藝大熱門》工作過。可見木曜不論台前幕後,都對製作節目有著深厚的經驗和履歷。

當然身處新舊夾縫之中,《一日系列》也有其先進和落後並存的予盾一面。

在系列的特別篇《木曜家民宿》中,節目不僅邀請女裝藝人擔任嘉賓,全程以女裝參與拍攝,與主持人進行日常生活般的互動,更加在過程中強調女裝藝人的專業,以及應該值得尊重,這是傳統華人世界的大氣電波裏,相當罕有的一面。

《木曜家民宿》請來女裝藝人小賴、小瓜參與拍攝,途中剖白女裝登台的苦與樂

但是《一日系列》同樣會藉相貌姣好的學姊來吸睛,有時候會讓主持人猜對方的星座、有沒有男朋友等,台灣綜藝的陋習,依然存在於這個節目之中。另一個比較爭議的是,木曜頻道以遊戲直播起家,但節目中主持人曾經三番四次對一位外表略為不修邊幅的工作人員進行調侃,甚至在《一日刑警》的測謊環節中,詢問露骨的問題,進一步強化大眾對「肥胖體型、不修邊幅=猥瑣」的刻版印象。

有一段時間木曜觀眾對於工作人員小胖的待遇到底是節目效果還是職場欺凌,有不少的討論

二. 不惜工本

《一日系列》雖然名為「一日」,但拍攝時間往往長達三至五天,而且更動用各項攝影器材,包括航拍機、GoPro等,對於普通網絡節目而言,成本簡直近乎天價。同時因為製作組內有不少具有電視節目拍攝經驗的工作人員,後期製作的效果也媲美電視台的外景節目,而片集的長度也由最初的短短約半小時,到後來往往超過一小時以上,比如《一日市長幕僚》的長度就達58分鐘,以速食為主的網絡影片而言,這完全是不可思議的現象,但正因為大量成本的投入,造就難以望其項背的節目質感。

三. 重視本土

木曜製作人百祥一直強調希望《一日系列》可以讓默默耕耘的人得到重視,而這不限於特定職業,所以除了以職業為主題外,《一日》也有拍攝國家運動員、劍道館、起司廠等,強調台灣運動員和台灣製造的重要,希望直接影響政府的資源分配和決策。在台灣身份和國家認同高漲的今天,木曜可謂趕上了潮流,自然得到輿論的稱道。

以羽毛球國手周天成為主角的《一日周天成》,讓大眾了解國家級運動員的刻苦訓練

遲來的主題

前面說了這麼多, 其實是《木曜4超玩》的製作團隊近日終於出書了,他們以幕後製作秘辛作主打,順道與時報出版社合作,拍攝《一日出版社》,主持邰智源走訪出版社編輯部,從校稿到印刷,體驗出版書籍的過程。作為收看了節目一年的觀眾,我自然也對書中的內容感興趣,所以在博客來購入了這本電子版的《木曜四超玩幕後創作秘辛》。

然後,我失望了。

首先,這是一本面向粉絲的書籍。全書不過廖廖兩百幾頁,書中附有不少彩色的主持人寫真照片,如果對木曜幾位主持人有興趣的話,那麼本書不失為收藏的好選擇。這本書的實體版更有抽獎活動,讀者可以隨機抽到邰智源簽名的書腰,以及得到與主持人共晉餐的機會。不過如果你只是想了解更多關於《一日系列》的製作過程,肯定難免會失望。書中台前和幕後的訪問比例,差不多是9:1。唯一比較有價值的一點,是製作人百祥在書中透露,若果不是木曜,他應該會向中國發展。

對 Eric (編注:麥卡貝的老闆、主要投資者)來說,找百祥來做節目,是一個朝夢想更進一步的機會。但對百祥來說,這是在傳統節目製作公司裡千瘡百孔之後,原本想轉往中國發展之前,一個無可無不可的嘗試。想不到,卻成為他從此留在臺灣的契機。

可以得知,YouTube 已經成為了台灣綜藝的另一出路,台灣的創作人材可以在不受政治壓力的情況下,自由地拍攝想要的題材,或者承接有鮮明政治立場的業配,比如在台灣總統大選前,蔡阿嘎和蔡英文的合作企劃正是一例。

蔡阿嘎可以和蔡英文合作,而不需要擔心被封殺

其次是書中對於木曜的母公司麥卡貝很多的商業決策,以及創作思路,很多時候以一句含糊帶過。比如早期公司虧損,老闆Eric反其道而行,多次大量投資,以提升節目質感為目的,希望吸引觀眾捧場。到底Eric是看到了什麼樣的機會,才作出如此大膽的決定?製作人百祥又為何敢冒險把木曜從遊戲直播節目,搖身一變成為風馬牛不相及的外景拍攝節目,當中又有什麼考量?當然這部分很大程度涉及商業機密,而 YouTube 作為創作者的營利平台,盈收模式其實依然不成熟,前景仍然不明朗,站在麥卡貝的角度,把這部分內容全盤公開,是弊大於利。

台灣 YouTuber 界舉行的年度頒獎典禮「走鐘獎」

但是台灣 YouTuber 生態圈已逐漸成熟,這是不爭的事實。它們的製作規模,是香港 YouTuber 不能比擬的,這當然如前面所說,有賴於傳統電視業人材的投入,比如曾經活躍大小綜藝節目、被封為「2005年宅男女神」的解婕翎 (J0),如今也是台灣 YouTuber 界中的活躍人物。而最能凸顯台灣 YouTuber 生態圈的蓬勃發展,莫過於由創作團隊上班不要看舉辦的「走鐘獎」,這個模仿藝能界金鐘獎的頒獎典禮,由走紅毯到表演環節,都力求跟娛樂圈的頒獎典禮看齊。至於上班不要看的老闆,外號「呱吉」的邱威傑,更憑藉知名度參與台北市議員,並且成功當選,如今更組成半戲謔式的政黨「歡樂無法黨」,可見台灣 YouTuber 的影響力,早已衝出網絡世界,更足以踏上政治舞台。

呱吉以「民主開箱 未來城市」為口號參選台北市議員並成功當選

最後不難發現的一點,是《木曜四超玩幕後創作秘辛》一書對團隊的幕後工作人員的保護。除了提及的篇幅極度細小之外,也三番四次強調木曜除了是一個製作團隊之外,也是有如「家人」般的關係,無論是成就還是承擔都一同面對,書中有兩段是這麼說的:

《木曜4超玩》團隊的作品如此動人,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真心將彼此當作家人看待,另一個原因是,他們也把節目當作「自己家的事」那樣,不計得失地,不只「完成」,更要「做好」。

「我們一起努力做出好節目,如果努力過程中出了問題,我們就一起面對。」木曜團隊,是用這種方式擁抱家人的。

這一部分固然是官腔,但也可以想像成是木曜希望打溫情牌留住流動性高的幕後工作人員,從木曜節目的一些花絮不難發現,不少幕後製作人員其實會在不同團隊之間轉職,而在台灣 YouTuber 產業化的現象下,他們的壓力並不比傳統電視節目工作者少,相信繼盈利模式之後,如何留住業界人材,會是台灣新媒體最急需思考的問題。

一日系列第133集 《一日出版社》

《木曜4超玩幕後創作秘辛》雖名為秘辛,可惜只是蜻蜓點水而不見全貌,對於這個風靡台灣網絡的節目有興趣的人,大概會被標題吸引而買下此書,不過建議想要了解這個節目的朋友,還是不要抱太大期望為妙,畢竟它就和《一日系列》的節目內容一樣,賣的是一個體驗,至於實際如何,卻是不足為外人道了。

--

--

Charlie Chan
Charlie Chan

Written by Charlie Chan

A geek who loves books but seldom reads, loves to travel but only has been to a few places

No responses yet